当老年人加入“行为艺术基础班”
“第一天参与行为艺术我以为这是跳舞,但后来发现,它其实是我没说出口的情感,是过去岁月的回音。”这是参与苏州当代美术馆“空间生产力”系列《行为艺术基础班》的一位退休阿姨的感受。
2025年4月27日下午,苏州当代美术馆“空间生产力”系列第十个项目——《葛宇路:行为艺术基础班》,在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市民中心舞蹈教室迎来结课展演。参与学员中不少是退休的银发人群,通过为期七天的沉浸式行为艺术实践,他们会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?

行为艺术《抛去虚拟文字的真实接触》现场,苏珺
《行为艺术基础班》延续了苏州当代美术馆“让艺术生长于日常”的理念。学员们参与行为艺术的舞蹈教室,曾映照过广场舞的整齐动作,也见证了七天里近40位学员觉醒的身体语言。
据苏州当代美术馆介绍,这一项目由艺术家葛宇路发起,联合来自成都“塔院”的程一人、阿莫,来自上海“水泥公园”的吕德生、黄宗镇,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老年大学舞蹈教师赵燕萍共同实施。前后共有40位学员参与其中,既有全程坚持的,也有上海等地远道而来以及中途加入的“插班生”,从最初的懵懂尝试,到最终的自信呈现,13位学员(其中包括10位50至70岁的银发学员)最终都呈现了充满个体生命力的行为作品。
发起者葛宇路2017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,当年,他创作了毕业作品《葛宇路》:在北京百子湾一条无名路(现百子湾南一路)边挂了一块写着“葛宇路”的路牌,并被高德地图等收录。其后,葛宇路成为当时的舆论焦点。葛宇路的兴趣多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趣味表达,试图通过作品调侃生活中隐藏的矛盾。他用自身对公共空间进入介入和协商,企图从中制造新的动态关系。
通过日常物品探索身体语言
在社会常规叙事中,退休往往被视为一种职业身份的终结,某种功能角色的变化。然而,葛宇路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:当身体不再是“劳动工具”,而成为自我表达的媒介;当空间不再是追求效率的容器,而转变为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场域,生活便会开启全新的维度。
基于这一理念,苏州当代美术馆邀请葛宇路策划推出“行为艺术基础班”项目。以七日课程为结构框架,以行为艺术为方法,展开一场围绕身体、时间与空间的实验性探索。在七日的实践中,艺术家与课程老师引导参与者重新审视日常生活。通过日常物品探索身体语言,在舞蹈教室构建即兴剧场,用行动重构时间感知。年龄在这里不再是表达的限制,反而成为经验与感知的优势。

行为艺术《把爱传递给大家》,王世芳

行为艺术《我们的鞋子》,严慧庭
这一艺术实践延续了葛宇路一贯的创作风格,用温和幽默的方式对某些固化的生活认识进行反思:当身体脱离功利性框架,与世界建立起非工具化的对话,个体便在“社会时钟”的缝隙中发现新的存在方式。在这个项目里的“空间生产力”,正是参与者个体的觉醒——个体如何通过行动重新定义身体的意义、空间的价值与生活的可能性。这不仅是对衰老的温和抵抗,更是对生活本身的重新想象。
结课当天,舞蹈教室化身为临时剧场,迎来了一场特别的公开展演。学员们以身体、物品、空间与时间为语言,依次登台,呈现各自的故事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“物品练习”,每位学员还带来一件承载情感记忆的私人物品——口罩、二十年前的书籍、外孙的奥特曼、秤砣、溜狗的装备……这些物件成为身体的延伸,也成为个人故事的触发点。

行为艺术《关系》,张欣薇
学员任素梅说:“过去我是一名语文老师,习惯了规范、讲究完美,总觉得自己必须符合某种身份的期待。但上完这次的课程后,我意识到,生活本就可以更自由。穿衣、举止、表达情感,不必再套用固有的模式。只要是我自己的选择,就是完整的表达,至于他人如何理解,那是他们的事情。”
“退休从来不是谢幕,而是自我的新开场。”一位学员说。
在行为艺术现场,有人用重复的钩针编织,“绽放”出一朵小花;有人用机械钟表与智能手机的对峙,探索不同时代的时间感;有人通过椅子之上的百种姿势,描绘词典中的定义与真实情绪、状态之间的流动关系;有人通过面具呈现戏剧性对话;也有人以细碎的日常劳动,串联起退休生活的节奏。鞋子、丝线、木棍、绿植……生活中最平凡的物品,在学员们手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与象征意义。

行为艺术《坐 · 椅》,510

《共生》,紫微
每一段作品,都是一次对个体经验的探寻与表达。这些作品的价值不在于“银发创作”的特殊性,而在于行为艺术作为一种平等的表达媒介,它不依赖专业的绘画技巧或舞蹈功底,只需要诚实的生命经验。这种从“工具性身体”到“表达性身体”的转变,正是项目“重构退休空间”理念的生动注脚。
除此之外,演出现场也充满了即兴——不定时响起的钟声、表演者突然的离场、学员们自发的合唱。每一刻意外与随后观众的反应,都成为作品的一部分。这种对“不确定性”的包容,正是行为艺术打破传统观演边界、在观与演之间构建动态交互的真实写照。

《纺丝》,杨惠娟
参与行为艺术:从懵懂到沉浸
参与的学员表示,其实刚开始对“行为艺术”仍存有模糊认知,误以为这是一种舞蹈或才艺表演。随着课程的推进,在艺术家葛宇路及五位课程老师的引导下,大家逐步打破思维惯性,真正开始用身体进行探索。从对视练习、端水行走,到室外空间感知与时间实验,每一次练习都在慢慢松动固有认知,激发新的身体知觉。一位学员在练习后分享:“第一天我以为这是跳舞,但后来发现,它其实是我没说出口的情感,是过去岁月的回音。”

七天时间,七个主题,从观看行为艺术影像,到身体实验,再到自由创作与公开展演,行为艺术基础班的每一天都指向身体与生活的再发现。学员逐步解锁身体的潜能,也一步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。在这场面向银发人群的艺术实践中,我们看到了参与者强烈的表达欲与惊人的身体感知力。
艺术家葛宇路说:“艺术是用来创造对话的媒介,通过艺术我们彼此理解、交换我们时代的烙印,讨论不同代际的生命体验,两代人在这里合二为一,隔阂在此刻不复存在,我们相互启发,互为师生。这就是我最愿意看到的现场。”
主办方表示,行为艺术并未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终止,艺术的触达也不应设限于专业术语,更不应局限在年龄、职业或角色的标签之下。每一个人的身体、每一段生活碎片,都可以成为创作的起点。
据悉,苏州当代美术馆场馆将于2026年正式开馆,目前,场馆尚未对外开放。
如何在一个没有场馆的“美术馆”中真正打造一座“无边界美术馆”?苏州当代美术馆馆长王晓松认为,城市的每个“空间”不仅是生活的载体,还是城市文化与情感的容器,更应该是当代人思考的对象,“因此,我们依托苏州多样的城市功能载体与情感空间实施丰富的项目活动,在一个暂没有实体场馆的‘美术馆’中打造了一座无边界美术馆,为大众制造从自己熟悉的情境出发与艺术相遇的机会。”